30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積累下來的環境問題,已經進入了高強度頻發階段,大氣、水、土壤污染形勢嚴峻,資源環境瓶頸約束不斷強化,已經到了必須有所作為的關鍵時刻。這些后遺癥嚴重制約了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成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內部因素,也成為一些突出矛盾相繼爆發的潛在因素。
如何避免這些后遺癥?強化環保硬約束是關鍵性措施之一。正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那樣,要強化環保、安全等標準的硬約束,加大執法力度,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要嚴懲重罰。應該說,在現在這個發展階段,強化環保硬約束,其影響早已超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范疇,已擴展至對發展理念的重新審視、對發展方式的改革創新、對發展成效的科學評價。
據了解,目前我國有1600余個行業標準,許多涉及環保的標準還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水平,標準明顯偏低。隨著人口和經濟總量的增加,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也在增加,這正是近幾年霧霾現象越來越嚴重的主要原因。
不僅如此,由于受技術條件和實踐不足所限,當時制定的環保標準有許多不科學、不可行之處。譬如,原有環保標準明確要求,污水處理廠以貯存(即不處理處置)為目的將污泥運出廠界的,必須將污泥脫水至含水率50%以下。而在實踐中,污泥含水率基本上是80%,有人測算過,含水量由80%降到60%,污泥量可以減少50%左右。可是由于脫水經濟成本較高,*不愿為此付費,這一標準根本沒有執行。
嚴重的污染現實、相對成熟的技術手段和物質保障、全國上下對環保的重視都說明:提高環保標準正當其時,甚至刻不容緩。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制度安排。一個全面、完善、長效的制度體系將用“硬約束”的制度力量,為走向“美麗中國”的征程保駕護航。
有人可能擔心,提高環保標準會不會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妨礙經濟發展?
業內分析指出,提高環保標準會令某些行業和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但不會妨礙經濟發展。這是因為,標準提高對某些行業和產品產生不利影響的同時,也會大力催生朝陽環保產業的發展。兩者對沖,正面影響要大于負面影響。
數據統計顯示,我國環保產業的從業機構約為2.4萬家,上市公司約400家,年營業收入約3萬億元。如果僅從環保產品生產和環境服務從業機構統計,就約有1.3萬家機構、約130家上市公司,年營業收入約3800億元,2004-2010年營業收入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0%。因此,環保產業的迅猛發展,將有力抵消環保標準提高所帶來的成本增加,對提升經濟發展總量是有利的。同時,環境改善以后,人的生存狀況和生活質量得到改善,污染環境下產生的巨額醫療費用和護理費用等也可以得到削減。
業內專家指出,標準提高以后,污染較重的企業有三條路可供選擇:
一是增加投入,提高技術,更新設備,適應高標準的環保要求。這既是環境治理的過程,也是產品升級換代的過程。據此可以實現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
二是對產品有市場、有污染、但技術水平暫時做不到清潔無害的,可以實行產業轉移。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傳統重污染產業無論在間還是國內地區間轉移,都不能是簡單的“甩包袱”,而要與產業調整和升級結合起來。
三是污染又重又無前途的產品,要堅決關停。結構調整會有陣痛,環境治理需要代價,對此我們應該勇于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