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土壤污染出現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屬污染由工業向農業轉移、由城區向農村轉移、由地表向地下轉移、由上游向下游轉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鏈轉移的趨勢,逐步積累的污染正在演變成污染事故的頻繁爆發。
污染的加劇導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減少,土壤質量下降,自凈能力減弱,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出現環境報復風險。一是生態關系失衡,引起生態環境惡化。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在長江三角洲等地調查的主要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率高達16%以上,致使稻田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系統穩定性不斷降低。二是土壤質量下降,使農作物減產降質。盡管環保部遲遲未公布全國土壤污染的調查數據,但近期多位環保部官員公開表示,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不容樂觀,由土壤污染引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群體性事件逐年增多,成為影響群眾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土壤報告》顯示,在各類環境要素中,土壤是污染物的zui終受體,大量水、氣污染陸續轉化為土壤污染,損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然而,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后性等特征,其對人類的危害將是災難性的。對我國30萬公頃基本農田保護區土壤有害重金屬抽樣監測發現,有3.6萬公頃土壤重金屬超標,超標率達12.1%。調查顯示,華南地區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有機物污染;長江三角洲地區有的城市連片的農田受多種重金屬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
據環保部介紹,目前我國對土壤環境的監管“才剛起步”。眼下,沒有哪一個部門說得清土壤污染的歷史和污染現狀,連土壤污染物(特別是有機污染物)有哪些種類都還沒有搞清楚,更不要說建立風險評價和風險管理體系。
到目前為止,中國依舊沒有土壤環境保護的專門立法,但這一空白狀態有望打破。據環保部有關負責人5月份透露,環保部正在抓緊土壤環境保護立法的起草工作,目前,土壤環境保護立法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土壤環境保護法》(草案)已經初步形成。專家建議,《土壤環境保護法》應該提高企業的違法成本,同時明確界定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讓環保、農業、國土等各相關部門形成合力,還應與地方*的績效考核掛鉤,讓法律得到真正的貫徹和執行。
研究顯示,污染土壤修復治理資金需求巨大,如荷蘭2000~2009年土壤污染修復成本為3.35億歐元/年,其中*投入為1.6億歐元/年。根據歐美等發達國家經驗,土壤保護成本∶土地可持續管理成本∶場地修復成本,基本上是1∶10∶100的關系。重視土壤保護政策是成本zui低的土壤保護措施。據了解,國家和地方環保部門將把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納入常規環境監測體系,建立土壤環境保護標準體系,調整現行《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中規定的污染物項目,增加污染物的種類(包括重金屬和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物等)。而對于土壤修復資金問題,環保部表示將通過多種途徑解決,包括對污染企業征收的污染稅、受污染地塊的開發商出資、*撥款、向責任人追回的治理費用、對逃避承擔相關環境責任的公司及個人的罰款、當地社區和居民的集資、公益捐助、基金利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