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德國萊茵河畔,人們已很難將眼前這條秀美的河流與它曾兩岸臭氣熏天的面貌起來。上世紀中期,德國曾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如今,環保理念已深入大眾人心。
從歪道到正途,為在環保之路上轉身,德國在法律、技術、資金、教育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剛經歷二戰,百廢待興。德國人在戰后重建中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環境保護。結果,隨著德國經濟的重新起步,萊茵河水被嚴重污染,工業重地魯爾區不見了藍天。成堆的垃圾、骯臟的河流、越來越糟糕的生活環境讓德國*和民眾正視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后果。德國人開始著手“重整河山”。也是從那時開始,德國開始陸續出臺一系列環保法律法規。目前,德國有聯邦和各州層面的環保法律、法規約8000部,另外還要執行歐盟范圍的環保法規約400條,涉及垃圾管理、化學品、可再生能源、氣候保護、水資源保護、核能安全等方方面面。
2012年2月,德國開始實施“資源效率計劃”,以降低經濟對原材料消費的依賴程度,減少原材料使用所造成的環境負荷。這項計劃的具體措施包括為中小企業提供提高資源效率的咨詢,實施資源效率技術規范,加強*公共采購支持,發展循環經濟等,涉及可持續能源供應,資源生產、應用、消費等多個方面。德國每年上百億歐元的教育科研經費中,很大一部分被用于研究新能源和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正在進行的能源轉型也表現出這個國家發展環境友好型經濟的堅決態度。
目前,德國發電主要依靠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德國期望在2020年將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提高至35%,2050年提高至80%。為實現這樣的目標,德國出臺《可再生能源法》,為新能源發電設置了入網電價補貼,以吸引企業和家庭安裝新能源發電設施。《可再生能源法》要求電網運營商以高于市場價的固定價格從新能源發電企業和家庭手中購買電力。購買價和市場價的差額由全體消費者承擔。
德國1999年開始實行的生態稅費改革也對環境保護起到不小作用。這些稅費包括能源稅、電力稅、汽車稅、垃圾污水處理費等,促使民眾和企業節約使用能源,保護環境。所收稅費用于*在新能源研發上的投資,部分則用于平衡*對養老金等其他稅費的減征。同樣借助經濟手段的還有對企業排放物的管理。作為歐盟成員,德國建立碳交易體系,以控制本國的溫室氣體排放。企業通過分配和競拍的方式獲得溫室氣體的排放配額,生產過程中的排放必須在這個配額之內,如果超出將被罰款。多余的配額可在市場上交易。德國萊比錫歐洲能源交易所是歐洲主要的碳交易所之一。不過,保護環境zui根本的做法還在于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德國從幼兒園開始就把環保作為一項重要教學內容。老師會定期帶學生去森林、草地,熟悉自然環境,將環保教育蘊含其中。上了小學,每個孩子在報到的*天都會領到一個環保日記本,用于記錄自己的環保活動。除此之外,環保理念還體現在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室里五顏六色的分類垃圾桶、廢電池回收箱等等。
正是有了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深入人心的環保理念、*和企業對環保技術研發的持續投入、市場機制對企業環保行為的調節等因素,德國才糾正了戰后重建中所走的破壞環境求發展的歪道,走上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共存的正途。